氣候變遷治理策略

氣候永續治理
本公司的氣候變遷議題之管理,由風險控管室與永續經營責任小組主責,總經理擔任召集人,定期 向風險管理委員會與董事會報告進度。董事會為氣候風險管理最高主責單位,負責監督及決議相關 政策、策略與目標;永續經營責任小組與風險控管室在集團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鑑別結束後,將評 估結果報告提報董事會與風險管理委員會,並在每季董事會中,報告氣候相關目標成效。
氣候變遷治理組織架構與分工

董事會 |
|
風險管理委員會 |
|
永續經營責任小組-公司治理與誠信經營組 |
|
風險控管室 |
|
氣候風險與機會鑑別與管理
氣候變遷相關風險與機會鑑別流程
為有效管理本公司整體營運過程中可能面臨之氣候風險及機會,本公司風險控管室與永續經營責任小組將氣候變遷相關風險納入評估追蹤範疇,並持續關注可能對本公司營運據點、營運活動及上下游供應鏈與客戶等範圍造成衝擊之氣候風險,同時關注氣候變遷可能為本公司帶來益處的相關機會。今年度持續導入TCFD 專案,建立全面性評估機制,並導入後續財務衝擊及管理成本之估算,滾動式調整相關管理機制,並提出相關因應策略。本公司將透過氣候風險與機會鑑別過程中,持續強化對氣候變遷相關挑戰的理解,並不斷地調整我們的計畫和行動。
本公司考量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並參考巴黎氣候協定 (Paris Agreement) 目標,將情境設定為全球升溫限制在攝氏 1.5 度範圍內,以及參考中華民國「國家自定預期貢獻」(NDC) 情境,設定全球升溫限制在攝氏2度範圍內,以上述情境評估轉型風險。實體風險之評估情境參考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發布之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 (AR6),選用極高度排放之氣候情境 (SSP5-8.5) 及中度排放情境 (SSP2-4.5) 作為討論實體風險之基礎,並依據該等情境制定對應之因應策略,作為本公司營運規劃之參考。
氣候情境說明
選用情境 | 預計世紀末升溫 | 情境說明 | |
轉型風險 | 2050 年淨零情境 (Net Zero Emissions by 2050 Scenario, NZE) |
~ 1.5 ° C | 基於 IEA 2021 年所提出的 2050 淨零排放情境,評估全球實現 1.5 ° C 目標與其他能源相關永續發展目標進展情況。 |
中華民國 「國家自定預期貢獻」 (NDC) 情境 | 2 ° C | 臺灣將以全國為範疇,透過國內相關部門別減量的努力,於 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 BAU (business as usual) 減量 50% 。 | |
實體風險 | SSP2-4.5 中度排放情境 | 2.7 ° C | 現時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致維持至本世紀中。 |
SSP5-8.5 極高排放情境 | 4 ° C | 高度排放情境,幾乎沒有氣候政策下的排放情境,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在 2050 年增至 2015 年的一倍。 |
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鑑別結果
本公司召集相關部門舉辦「TCFD 氣候風險與機會工作坊」,考量國際趨勢與企業營運現況,依照氣候議題的「發生可能性」及「衝擊程度」進行重大性量表評分,評估各氣候議題重大性風險值,並繪製氣候重大性矩陣。最後,依據重大性排序,以及評估國內外法規趨勢、標竿同業揭露議題項目,鑑別出今年度揭露之 2 項轉型風險、1 項實體風險與 3 項機會。後續由各氣候議題之相關部門,針對 3 大風險與 3 大機會,盤點並研擬管理作為,決定未來公司氣候變遷相關對策。

氣候相關議題因應策略
透過氣候變遷相關風險與機會鑑別,本年度辨識出 2 項轉型風險、1 項實體風險及 3 項機會可能影響陽明海運營運。為有效管理此等風險及機會項目,永續經營責任小組轄下各 組及相關部門分別就對應項目評估衝擊面向、財務影響及擬定風險減緩之因應策略或是機會執行策略。
轉型風險
R1 碳排法規及能源效率要求漸趨嚴格 | |
衝擊情境 | 除臺灣政府針對企業溫室氣體總量排放之要求,2023 年 IMO 國際海事組織亦將國際海運船舶的淨零目標年提前至 2050 年,歐盟也正式將航運業納入 EU ETS 新制度中。面對政府與國際組織逐步加嚴之溫室氣體排放政策,企業需透過碳市場交易購買碳權或繳交碳費,碳費費率的逐步提高以及環境法規的日趨嚴格,將造成營運成本提升。 |
![]() 風險衝擊 面向評估 |
2024 年各大航商已開徵 ETS 附加費,其餘國際間碳排放定價制度也愈趨明確,碳費或碳稅支付金額可能增加。另外,遭受國際戰亂影響,政策上以較長航程避險,以遠離高風險區域,將直接導致碳排放的增加及碳稅會超出預期。
企業需漸進式汰換既有船舶並建造採用替代燃料、或節能、排氣洗滌設備之新造船舶,公司現有船舶若無法符合相關規範,將使新造船舶交付時程壓力提高,進而可能影響決策及導致公司聲譽受損、面臨相關罰則。
為減低碳排放量,降低船速而導致船期延長,船期配置與規畫也同樣受到影響。 |
![]() 財務衝擊 面向評估 |
|
![]() 風險因應策略 |
提早因應 IMO 對國際航運的碳強度要求,達成 2023 年碳強度目標值為 39.88g/TEU*km。
2023 年起現成船隊執行主機限制馬力與降速,達成降低油耗及碳排量的目標。
採購新型環保節能船舶取代老舊耗能船舶,本公司已投入 10 艘 2,800 TEU 級及 14 艘 11,000 TEU 級長租之新型節能船舶,以降低船隊整體燃料消耗及碳排放量。
持續關注各國港口岸電設施建置進度與規定,研擬船端岸電設施之改裝,以節省靠港油耗及溫室氣體排放量。
相關單位定期提供、追蹤與更新歐盟及各國環保、碳稅等法規細則與變化,以讓營運單位能適時進行因應。 |
![]() 風險因應成本 |
|
R2 以低碳產品替代現有的產品和服務 | |
衝擊情境 | 目前全球體系逐步轉向支持低碳的技術改良與創新,為提供客戶低碳的航運方案,陽明海運因應進行船舶設備之投資與研發、逐步採用低碳燃料,以及設計更高效率的航線規畫,以降低整體營運的碳排放量,避免因未即時採用新技術而導致之風險。 |
![]() 風險衝擊 面向評估 |
由傳統燃油轉換使用低碳燃料,於低碳燃料尚未普及前,其價格較傳統燃油高,故可能導致營業成本提升。
初期低碳船舶操作人員需導入外部管理公司輔導,委由外部協助技術之操作,維修商與船廠費用之維修費用也較傳統設備高,將增加相關營運成本。
為符合國際法規與最新技術應用現況,新造船舶須搭配低碳設備,使建造成本增加。
反映燃油成本上升以及新技術之採用,產品服務售價上升,可能導致既有客戶流失。 |
![]() 財務衝擊 面向評估 |
|
![]() 風險因應策略 |
與低碳產品供應商洽談或簽署長期合約價格,並使用公開招標進行低碳燃料船舶之採購以降低支出成本。
針對低碳燃料的使用,納入節能小組的定期會議報告中,以利跨部門協商解決,共同降低營運成本。 |
![]() 風險因應成本 |
|
實體風險
R3 颱風、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嚴重程度提高 | |
衝擊情境 | 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加劇,暴雨、颱風等極端天氣事件伴隨強風與強降雨,可能出現船舶、港口和貨物的毀損,以及運輸中斷而導致貨物交付延誤,進而增加相關費用及成本。 |
![]() 風險衝擊 面向評估 |
航行於惡劣天候下,可能發生貨櫃落海、貨櫃毀損、船舶繫固設備損壞、貨物損壞等情事,造成額外成本增加。
極端天氣可能造成港口關閉、船期延誤、跳港、船班取消,近期巴拿馬因降雨量不足,導致可允許通行的船舶數量大幅下降,進而使等待過河時間拉長,增加相關通行成本,且船期延長可能導致客戶流失,甚至影響客戶營運。
因極端氣候導致船舶延誤,為使貨櫃準時抵達,採用加開船或加快航速的方式,將耗費更多燃油,使燃油成本提高。
季節性強風的逐年加劇,加上船舶大型化趨勢,導致在港期間碰撞事故機率大增。 |
![]() 財務衝擊 面向評估 |
|
![]() 風險因應策略 |
船舶遵循氣導系統的航路規畫,實施船舶增減速,以避開惡劣天候海況的水域。陽明海運已運用氣導公司提供之服務,監控船舶航行及耗油狀況,並於能效異常時追蹤改善。
增加船員的風險意識,提供案例供船隊參考應變使用。 |
![]() 風險因應成本 |
|
機會
O2 採用更高效率的運輸方式 | |
影響情境 | 透過汰換老舊船舶,採用更高效能的船舶設備,有助於提升船舶整體運輸效率、提升船舶與船隊的性能,除減少碳排放量,更優化營運效率,創造更多事業發展機會。 |
![]() 機會影響 面向評估 |
透過定期清潔船殼、監測主機扭力狀況與改裝節能螺槳和節能球艏,使船舶在低阻力下航行,有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臺灣政府將於 2025 年開始徵收碳費;歐盟 Fit-55 碳交易平台及 FuelEU 上線也納管海運業,透過採用更高效率的運輸方式,提升燃油使用效率,有助於適應環境法規變化。 |
![]() 財務影響 面向評估 |
|
![]() 機會執行策略 |
透過採取管理性措施,如:定期清潔船舶、改裝節能螺槳和節能球艏,降低航行阻力、並避免外板遭海洋生物污染,以改善燃油耗用量。
新造船佈建研議時,除採用新世代節能引擎與其他節能優化設計外,同時研擬雙燃料配置,如甲醇、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等,以因應未來法規變化及降低船隊全生命週期總體溫室氣體排放量,2023 年與韓國現代重工業簽訂新船建造合約,建造 5 艘 15,500 TEU LNG 雙燃料貨櫃船,預計 2026 年起陸續加入船隊。
短期船舶之資源取得,在現貨市場條件許可、不影響航線營運下,將優先考量節能船型。
配合各船舶到港時間,運用氣象導航天候資訊,規劃最佳航路及船速,以提升船舶能效、減少碳排放量,並優化碳強度指標 (Carbon Intensity Indicator, CII) 評級。
針對海勤同仁及監管船隊人員,實施新觀念之教育訓練,不以最低安全標準保養船舶設備,而以能效觀點來進行保養周期的規劃。 |
![]() 機會因應成本 |
|
O3 採用新技術提高作業效率 | |
影響情境 | 透過優化生產管理和引入高效能設備,不僅提高生產力,還有助於提升能源效率並節省成本,同時實現對環保和永續發展的承諾。 |
![]() 機會影響 面向評估 |
透過採用更高效率的服務產出過程(例如作業流程優化、營運效率改善、即時滾動式工作環境監測及流程變更等等),有效提升貨櫃碼頭的服務效率,單位能耗降低、設備妥善率提升、周轉率提高。
採用低碳與節能設備,提高使用能效同時降低碳排量,減少潛在碳成本。 |
![]() 財務影響 面向評估 |
|
![]() 機會執行策略 |
汰換舊型柴油堆高機與高用電照明設備,使用低碳排/電動堆高機與 LED 照明設備。 |
![]() 機會因應成本 |
|
O4 使用低碳能源 | |
影響情境 | IMO 國際海事組織鼓勵航運業採用低碳燃料,其中生質燃料是重要的發展方向,為達國際標準之要求,陽明海運將持續投入低碳能源開發與應用,且低碳航線的開通,將可爭取客戶支持,增加營業收入。 |
![]() 機會影響 面向評估 |
為因應國際海事組織(IMO)2030/2050 減碳目標,船隊需編列一定比例生質燃油,以及在新造船使用 LNG/甲醇等低碳燃料,以爭取客戶認同與支持。
越來越多客戶設定涵蓋範疇三的減量目標,因此運輸碳排放量將影響承運方的環境績效,藉由綠色能源的導入提升陽明海運低碳形象,吸引重視環保的客戶。 |
![]() 財務影響 面向評估 |
|
![]() 機會執行策略 |
新造船採用低碳燃料及傳統燃油之雙能源船舶,以推動船舶之能源轉型。本公司已簽訂 5 艘 15,500 TEU LNG 雙燃料貨櫃船,預計將自 2026 年起陸續加入船隊。
加入低碳組織(如絲路聯盟),以分享使用經驗達到互利的成果;同時積極開發新能源供應商,以提高穩定的低碳能源使用。 |
![]() 機會因應成本 |
|
氣候相關管理目標
氣候變遷風險指標
2050 淨零碳排 ( 長期 )
本公司除致力於提升財務績效外,響應政府政策以及 IMO 國際海事組織倡議,以 2050 年淨零排放為目標,透過節能設計及新型環保科技船舶,降低營運整體碳強 度。同時設定符合自身營運狀況的淨零路徑,相關減碳路徑及策略請見 3.1 環境管理政策。
持續減少每年碳強度 ( 短期 )
陽明海運自 2020 年起陸續有新造船舶加入營運,與傳統船舶相比,結合先進螺槳 設計和節能劍艏設計,將船型阻力降至最低,從而提高推進效率,減少油耗,達到降低碳排目的。同時,加強智能資訊架構技術,蒐集航行大數據並傳遞至雲端,通過軟體分析,實時監視和預測船體結構健康度,確保船舶航行安全。相關 IMO 要求之每年度碳強度與 2008 基準年的碳強度排放請見 3.3 溫室氣體與排放管理。
氣候變遷機會指標
提升再生能源使用率 ( 短、中期 )
2024 年預計投入生質燃油試行船舶 8 艘,配合動態使用生質燃料。期許在 2030 年前,再生能源使用率能達到 5% 以上。
關注法規與市場動態 ( 長期 )
每年持續關注環境法規與市場動態開展,透過加入絲路聯盟 (The Silk Alliance)、零排放聯盟 (Getting to Zero Coalition)、船用氣體燃料協會 (The Society for Gas as a Marine Fuel) 就技術可行性交流,攜手海運業各方合作,共同發展並制定船舶脫碳策略,加強氣候變遷治理並促進低碳轉型。